立即购买
雪中送炭的普惠金融
  • 雪中送炭的普惠金融

    Innov100
    2019-08-29 17:03:06
  • 普惠金融体系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很多人开始提倡用普惠金融取代微型金融的概念,即从资助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向建立包容性的金融体系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外延和内涵都进一步扩大,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普惠金融也意味着相关的金融服务供给者,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为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以及微型和小型企业提供服务。用“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取代“微型金融”,意味着微型金融不再被边缘化,而是与更加广泛的金融体制融合,成为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一部分。

    普惠金融孕育而生的环境

    中央将普惠金融写入《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六年以来,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到民营创新企业在普惠金融的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此同时,我国在金融领域采取了更为积极开放的政策举措,大幅减税并刺激消费为下半年经济改善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会。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依然发挥作用,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9.0%的增长(名义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达8.7%(名义增长)。虽然两项指标环比略有下降,但网上零售额增速依然维持在25.4%的高水平,同时乡村地域的消费增长高于城市的趋势未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正快速释放。

    在我国,居民部门包括个体经营者,这部分人群是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企业部门统计口径中的小微企业存在大量的重叠。从2007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居民部门的经营性贷款占比从2007年的35.3%降低到2018年的20.8%,降幅非常明显,可以认为,居民部门杠杆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以房贷为主的负债,而个体经营者得到的金融服务十分有限。同一时间,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大幅提升,按照结构分析,主要也来自于规模以上企业负债的增加,显然,针对小微经营者的金融服务远远没有满足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小微金融服务的政策,行业环境日趋向好,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育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渗透率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商业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第一,普惠金融方面。尚未形成整体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专门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有待建立;差异化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金融需要深化。

    第二,结构性矛盾方面。例如资金一直向城市集中,县及以下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薄弱,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获得的金融服务少等,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一是消费者权益易受侵犯;二是信息安全风险日益突出;三是金融风险不可忽视。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边界”模糊,形成了一批“大而不能倒”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需要有边界。

    我国普惠金融政策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思路、健全机构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要主动作为,加强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落实普惠金融领域专门信贷政策,完善普惠金融业务专项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积极发挥“头雁”作用。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

    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1、聚合模式是破解普惠金融行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在6月举行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平安普惠董事长赵容奭认为,可以通过聚合模式,即建立开放平台,共同提供服务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一个机构不具备全部的能力,但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银行的资金能力强而且成本很低,保险机构的风险评估与精算能力强,可以为资质不够的客户增信,同时为资金方分担风险;不少非银机构在科技应用和数据创新上能力很强,或者在获客、流程设计上也有很多创新。”

    2、壮大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目前,数字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我国普惠金融的提供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偏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如工、农、中、建等几大银行;另一部分则是相对商业化的机构,如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机构等。随着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数字普惠金融正成为大趋势。例如,许多银行业机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服务,创新推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载体,让普惠金融的服务群体进一步扩散,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发展建议

    1、构建理论体系和框架,推动教学的落地与普及

    目前我们还缺乏一套较完整的普惠金融理论体系。我们都在谈普惠金融,但是普惠金融的理论含义是什么?包括他的概念、范围、外延、内涵是什么?各说各的理。农口变成扶贫的,政府把它变成政策性的,商业性机构就把它变成商业性的。尽管我国普惠金融已写入国家发展战略,讨论的人很多,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实践,但是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不够。另外,普惠金融教学方面,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相关教学课程也十分缺乏,截止目前,仅有我自2009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了《普惠金融与发展课程》,其他院校尚没有发现完整的教学课程。

    2、细化产业链条分工

    无论TO B还是TO C,普惠金融产业链条都很长。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更为细致的分工,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持牌机构,到互联网巨头的金融板块,再到金融科技创业企业等金融服务商都有涉及。大家基于自己在产业链条的位置,对行业的理解以及数据的掌握,各有所长,形成协同互补,才能促进行业形成有序专业、繁荣兴盛的格局。

    3、要继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一是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设备等,向需求者提供金融服务,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三是数字技术降低了金融服务对于物理网点的需求,同时,基于大数据的风控体系进一步降低了征信与风控的成本。

    4、引导和规范监管部门

    第一,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乱象,应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第二,是做到“五个加强”:加强金融服务牌照管理,规范业务范围;加强功能监管,区别对待存款和非存款类机构,对存款类机构实行审慎性监管;加强行为监管,借鉴股市行为监管的经验,防范“羊群效应”;加强穿透式监管,针对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带来的新风险,必须要抓住其业务主线;加强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构建新型的法律与监管体系,使之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三,需要创新监管实践。可以借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首创的“监管沙箱”对创新金融业务进行试验。第四,要发展监管科技,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本文系Innov100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https://www.innov100.com官方网站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ID:sagetimes)


  • 点赞点赞(0)

数据服务
月报系列
咨询服务
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