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城市”的概念自2008年“智慧地球”这一理念而衍生出来后,促使地方政府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本文先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根基,其次展示“智慧城市”发展被异化的后果,再次描述现今“智慧城市”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共建、共享的理念和目标,最后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友好的展望。 一、 “智慧城市”建设从重视“基建”发展到“以人为本” 1、早期“智慧城市”的建设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 从 “城市数字化”到 “数字城市化”的发展,“万物互联”的潜力被进一步的挖掘、提升以至融入政府的决策、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前景等。“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也随着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新冠疫情也颠覆了城市治理的优先事项。从根本上来说,“智慧城市”的实现就是依赖飞速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因此,能够实现这些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就不必过多赘述。“新基建”的布局令我国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日新月异,成为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资料显示,新基建板块,105家上市公司在2021年营收总和超2.23万亿元,实现的净利润合计为1506.42亿元,单一公司平均盈利14.35亿元。 2、“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步入“以人为本”的新阶段 从“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来说,已然步入新阶段,即“智慧城市”相关综合解决方案朝着走深向实、协同布局、以人为本、社会与生态共赢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根据《依托智慧服务,共创新型‘智慧城市’——2022‘智慧城市’白皮书》中所提及的,“智慧城市”继续下沉,完成了从顶层决策到实际基础设施布局和基本建设的阶段。对于未来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投资将聚焦于物联网、环境传感器、全光网络、5G全覆盖、人脸识别与物体识别摄像头、智能抄表、车联网等领域。另一方面,伴随着设备的完善和运营,针对科技设备和数字空间的设计、运营、维护、培训、管理等全流程服务成为重点。“后疫情时代”,当基础设施已然相对完善,“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将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事项与惠民相关联。这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如何用好“智慧城市”,如何将“智慧城市”更好的服务于人。 二、早期“智慧城市”与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1、早期“智慧城市”建设被“技术竞赛”所异化 原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常常异化为“以技术为本”,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重建设轻运营。早期“智慧城市”建设更多考虑硬件体系的搭建,较少考虑如何维持硬件系统高效运转。第二,重经济效益轻民生价值。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时趋向于优先考虑能为本地带来经济产出的项目,而不是将公共服务、公众需求等领域放在优先位置。第三,以及重技术效率轻安全防范。早期“智慧城市”建设只追求项目“高大上”、“高效率”、“高产出”,却没有同步完善相应的信息保护机制和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第四,重智能轻智力。新的智慧项目上马后未开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导致好项目“不会用”、“用不好”,忽视人的功能。 2、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重拾以人为本的初心 在“智慧城市”建设不再被基础设施所桎梏的今天,“智慧城市”的目标和焦点便回归本源,又一次的凝聚在人的身上,营造可持续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市”。就如同人民网财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晓赫所说的那样:“围绕‘优政、兴业、惠民’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优政”还是“兴业”,最后都要落到“惠民”上来。不止于国内,“智慧城市”的积极倡导者文森特·莫斯可教授,《数字世界的“智慧城市”》一书中坚定的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服务于人、依托于人,是人使城市变得智慧。与此同时,正如“共建·共享新型‘智慧城市’”会议中所提倡的,“智慧城市”最终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这就是说,终究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聚集才有了城市的发展,人是城的核心与基础。然而,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存在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偏重为政府端提供服务以及“只为城市智慧”等问题,往往对于人的体验关注不足。 三、对“智慧城市”未来的展望:回归本源,以人为本 人回归了城市的核心,建设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行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功能设计、项目安排等。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首席创新官迪拉德说:“在当地,“智慧城市”就是简单地利用数据、技术和服务来赋予人们权利。”底特律的首席信息官汤普森的态度是:“‘智慧城市’是指将技术应用到不同途径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总之,“智慧城市”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民众,为人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和更安全的环境。同时也建议,在还技术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时,适当保留一些人工、无网络设施以应付突发、极端情况,莫要一味地追求“全智能”,这也是一种变通的“智慧”。 注:本文摘自赛智时代智能城市课题组公瑞琪、周振松完成的研究报告,详细内容请点击饮鹿网产业报告栏目阅读。